(1)杜鹃花的病害①褐斑病:是杜鹃的主要病害。发病初期叶面上出现褐色小斑点,后逐渐扩展成暗褐色大型斑块,病斑上散生许多黑色或灰褐色小点。受害叶片变黄,极易脱落,不仅影响当年开花,而且对来年花蕾发育也有很大影响。梅雨季节发病较重。发病后应及时清除病叶,并喷洒50%托布津800倍液防治。
②杜鹃叶肿病:主要发生在嫩叶,嫩芽和嫩茎上。嫩叶受害后病部明显肿大,背面凹下,正面隆起,呈半球形。初期病斑呈淡红色,后变成黄褐色,表面产生白色粉状物。后期病斑变成褐色至黑色。病斑相互愈合,全叶肿大,或者畸形卷曲,最后枯萎脱落。是一种真菌性病害。一年有2次发病,一次为春末夏初,另一次是秋末冬初,以春季发病最重。防治方法:在病部产生白色粉末物之前摘除病叶并销毁,喷洒65%代森锌600倍液防治。
此外尚有花腐病、叶枯病、煤烟病等。
(2)虫害
山军配虫:成虫体小而扁平,长3.5~4.0毫米,黑褐色。前翅折叠时形成“X”形花纹,翅面密布网状纹。若虫体暗褐色,身上有明显的刺状物。成虫、若虫群集于寄主叶背主、侧脉附近吸食为害。被害叶面上出现黄白色斑点,同时在叶背还可见到很多黑褐色虫粪和(脱)皮壳。可喷洒50%西维因可湿性粉剂500~700倍液;50%辛硫磷或50%杀螟松乳剂1000~1500倍液防治。
②短须螨:主要在叶背主脉附近刺吸汁液,7~9月为发生盛期,常引起杜鹃大量落叶,严重影响生育和观赏。
此外还有叶蜂、介壳虫和蓑蛾等。
(3)生理病害
杜鹃黄化病是一种生理性病害,发病的原因主要是:土壤碱性;杜鹃喜酸性土壤,若栽植在碱性土中会使杜鹃叶片发黄,甚至枯死。缺铁;培养土中铁元素不足,叶绿素合成受到影响,叶片变小,呈黄白色,尤以幼叶表现最为明显。二者有连带关系,碱性往往导致缺铁。养护不当;光照过强或不足、浇水过多、施肥过量或不足、土壤黏重等,都会引起生理障碍,使杜鹃生长不良,叶片出现黄化、脱落等现象。对黄化病应针对上述原因,对症下药。如因缺铁引起的黄化,可喷洒或浇灌0.2%硫酸亚铁水溶液,每隔7天浇1次,连续浇3~4次,叶片即由黄转绿;对因土壤碱性引起的黄化,要对土质进行酸化处理,可以换用以腐叶土为主的酸性培养土;如因养护不当引起的黄化,则需采取综合性养护措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