短梗挖耳草为一种陆生小草本。假根少数至多数,丝状,不分枝或分枝。生长于沼泽地、水湿草地或滴水岩壁上。生长于海拔40-2000米的地方。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方水域,国外也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,少数分布于温带。
短梗挖耳草形状特征
捕虫囊少数散生于匍匐枝及侧生于叶器上,卵球形,长0.7-1.5毫米,侧扁,具柄;口顶生,边缘密生腺毛,上唇具1条龙骨状的喙,喙长0.3-1.5毫米,喙上面疏生而下面密生腺毛,下唇无附属物。
花序直立,长5-44厘米,不分枝或具少数分枝,中部以上具1-15朵疏离或密集的花,无毛;花序梗丝状,粗0.3-1.2毫米,具1-12鳞片;苞片与鳞片同形,中部着生,狭长圆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,顶端渐尖,基部渐尖,急尖或钝形,长2-3毫米;小苞片狭长圆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,长1-2毫米;花梗于花期直立,于果期开展或反折,丝状,长0.2-1毫米。花萼2裂达基部,裂片不相等,密生细小的乳突,无毛;上唇卵状长圆形,长2-3毫米,顶端圆形,下唇较短,横椭圆形或圆形。花冠紫色、蓝色、粉红色或白色,喉部常有黄斑,长4-10毫米;上唇狭卵状长圆形,长于上方萼片,顶端圆形或截形,下唇较大,近圆形,顶端微凹,喉凸隆起;距狭、圆锥状或近筒状,基部宽圆锥状,伸直或弯曲,通常长于下唇并与其平行或成钝角叉开。雄蕊无毛;花丝线状,近伸直,长约1毫米;药室汇合,具细小的乳突。雌蕊无毛;子房球形;花柱短;柱头下唇圆形,上唇极小,正三角形。
燕果球形或长球形,长2-3毫米,果皮坚硬且不透明,室背开裂。种子多数,长球形或长圆状椭圆球形,长0.25-0.3毫米,无毛,散生明显的乳头状突起和稍突起的网纹,网格纵向延长。花期6月一次年春,果期7月一次年春。
短梗挖耳草生长环境
生长于沼泽地、水湿草地或滴水岩壁上,海拔40-2000米。
短梗挖耳草分布范围
国内分布:山东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贵州及云南等地。
国外分布:也分布于印度、孟加拉、斯里兰卡、中南半岛、马来西亚、印度尼西亚、日本、朝鲜和澳大利亚。
短梗挖耳草相关科属
狸藻属(Utricularia Linn)产于东北大兴安岭,生于泥炭沼泽中。欧洲、亚洲及北美洲温带地区有分布。
水生、陆生或附生草本;无真正的根和叶。茎枝变态成匍匐枝、假根和叶。捕虫囊生于叶上或匍匐枝及假根卜。花序总状,有时简化为单花或兼有小苞片。花序梗或花茎直立或缠绕,具或不具鳞片。花萼2深裂,宿存并多少增大;花冠二唇形,喉凸常隆起呈浅囊状,喉部多少闭合;雄蕊2,生于花冠下方内面的基部,花丝短,常内卷,花药两室;柱头二唇形,下唇较大。蒴果球形,长圆形或卵圆形。种子多数,有时有翅,稀具倒钩毛或扁平糙毛。
约180种,主产中南美洲、非洲、亚洲及澳大利亚热带地区。我国17种。
挖耳草,区别本种:小苞片短于苞片;花萼两唇先端钝;果柄下弯。
缠绕挖耳草,区别本种:小苞片短于苞片;花萼上唇先端渐尖,下唇先端具2尖齿。
禾叶挖耳草,区别本种:花冠淡蓝或紫红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