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基本信息
科属:天门冬科铃兰属。
学名:Convallaria majalis。
分布:主要分布于中国、朝鲜、日本、俄罗斯、欧洲以及北美洲地区,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北、华北地区以及山东、陕西、甘肃等地。
形态特征
植株:植株光滑无毛,高可达 30 厘米,根状茎粗短。
叶片:通常 2 片,为椭圆形,叶尖端急尖,基部呈楔形,长 7-20 厘米,宽 3-8.5 厘米。
花:花瓣从顶部略微弯曲,总状花序偏向一侧;苞片为披针形,短于花梗,花梗一般长 6-15 毫米,靠近顶部有关节,花朵 6-10 朵,呈短钟状,颜色为白色,花丝较短,花药为黄色,花期为 5 月 - 6 月。
果实:子房呈卵状球形,花柱为柱状。浆果呈球形,直径为 0.6-1.2 厘米,成熟后为红色,结果期为 7 月 - 8 月。
种子:为扁圆形,表面呈细网状,直径约 3 毫米。
生长习性
光照:性喜半阴环境,最佳的光照条件为 15%-30%,在温度较低的条件下,阳光直射也可繁育开花,但光照充足时会出现 “午休” 现象,不适宜在强光照环境生长。
温度:极耐寒,忌炎热干燥,气温 30℃以上时植株叶片会过早枯黄,在南方需栽植在较高海拔、无酷暑的地方。
土壤:喜富含腐殖质、湿润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,忌干旱,喜微酸性土壤,在中性和微碱性土壤中也能正常生长。
水分:喜湿润的环境,移栽定植时期的最佳生长环境湿度为 70%-85%,但也不能过度浇水,避免积水导致根部腐烂。
主要价值
观赏价值:铃兰植株矮小,幽雅清丽,芳香宜人,是一种优良的地被和盆栽植物。可与其它花卉配置于花坛和花境,也可用于切花栽培,入秋时红果娇艳,十分诱人。
药用价值:铃兰全草可入药,味甘苦、性温,有毒。具有镇静、活血、强心利尿等功效,可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、风湿性心脏病、阵发性心动过速、跌打损伤等疾病。
经济价值:铃兰花中含有挥发油及苯甲酸等芳香化合物,可用于制作高级香水,是各种食品及日用化学品的高级香料添加剂。铃兰花可用石醚法提取得到铃兰浸膏,之后再进一步过滤压缩就能得到铃兰精油,这两种香料留香时间长,可调制多种花香型香精,广泛用于制作化妆品等产品。
生态价值:铃兰不仅可以用于观赏,也能美化和香化环境,此外,还具有净化空气的作用,能抑制结核菌、肺炎双球菌、葡萄球菌等细菌的生长。
文化意义
花语寓意:铃兰花寓意着 “幸福到来”,也象征着绅士们修身立德,不因贫穷而改变自身节操的高尚人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