鸭舌草(学名:Monochoria vaginalis (Burm.f.) C.Presl)是雨久花科雨久花属植物,水生草本;根状茎极短,具柔软须根。茎直立或斜上,全株光滑无毛。叶基生和茎生;叶片形状和大小变化较大,由心状宽卵形、长卵形至披针形。总状花序从叶柄中部抽出,该处叶柄扩大成鞘状;花序梗短,长1-1.5厘米,基部有1披针形苞片。蒴果卵形至长圆形,长约1厘米。种子多数,椭圆形,长约1毫米,灰褐色,具8-12纵条纹。花期8-9月,果期9-10月。
分布于日本、马来西亚、菲律宾、印度、尼泊尔、不丹和中国;在中国分布于南北各省区。生于平原至海拔1500米的稻田、沟旁、浅水池塘等水湿处。
该种植物适合露地栽培,为池塘水面的装饰材料,亦可盆栽观赏。其嫩叶可以作为蔬菜食用。全草能够入药,具清热解毒、消痛止血之功效,可以用来治疗肠炎、痢疾等症。 也可做猪饲料。
鸭舌草形态特征
水生草本;根状茎极短,具柔软须根。茎直立或斜上,高(6-)12-35(-50)厘米,全株光滑无毛。叶基生和茎生;叶片形状和大小变化较大,由心状宽卵形、长卵形至披针形,长2-7厘米,宽0.8-5厘米,顶端短突尖或渐尖,基部圆形或浅心形,全缘,具弧状脉;叶柄长10-20厘米,基部扩大成开裂的鞘,鞘长2-4厘米,顶端有舌状体,长约7-10毫米。
总状花序从叶柄中部抽出,该处叶柄扩大成鞘状;花序梗短,长1-1.5厘米,基部有1披针形苞片;花序在花期直立,果期下弯;花通常3-5朵(稀有10余朵),蓝色;花被片卵状披针形或长圆形,长10-15毫米;花梗长不及1厘米;雄蕊6枚,其中1枚较大;花药长圆形,其余5枚较小;花丝丝状。蒴果卵形至长圆形,长约1厘米。种子多数,椭圆形,长约1毫米,灰褐色,具8-12纵条纹。花期8-9月,果期9-10月。
鸭舌草产地生境
分布于日本、马来西亚、菲律宾、印度、尼泊尔、不丹和中国;在中国分布于南北各省区。生于平原至海拔1500米的稻田、沟旁、浅水池塘等水湿处。 鸭舌草喜日光充足之处,其喜温暖环境,在18-32℃的温度范围内生长良好,当气温低于10℃时,植株生长明显见缓。
鸭舌草繁殖方法
该种植物用播种法繁殖,多于每年春季进行。在自然水体中,鸭舌草的种子成熟后常常脱落沉入水底,经过休眠后翌年春天再行发芽。利用它的这个特点,也可获得品质优良的种苗。
鸭舌草栽培技术
塘养:栽培基质宜选用富含腐殖质的塘泥,亦可将其种植在肥沃的黏质壤土中。鸭舌草种苗可在4-5月进行定植。宜选紧靠岸边、没有骤风急吹之地,按行距20厘米、株距20厘米挖穴栽种。
管理:鸭舌草适合种植在湖泊、池塘等的浅水处,水深可保持在5-15厘米。其对水质要求不严,水体的pH最好控制在6.5-7.5间,即呈微酸性至微碱性。当水过深时,它能以浮叶植物的状态生长。其对肥料的需求量较多,生长旺盛阶段应每隔1-2周追肥一次。也可让它每天接受4-6小时的散射日光。当进入夏季后,应该定期清除杂草,以免影响植株正常生长。该种植物为一年生,其发苗很快,寿命较短自定植后,经2-3个月的生长即可成形。其最佳观赏时段仅为3-4个月,每年应该重新进行繁殖。
鸭舌草主要价值
观赏:该种植物适合露地栽培,为池塘水面的装饰材料,亦可盆栽观赏。
药用:全草能够入药,具清热解毒、消痛止血之功效,可以用来治疗肠炎、痢疾等症。
食用及饲用:其嫩叶可以作为蔬菜食用。 也可做猪饲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