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色梅又名马缨丹,为马鞭草科马缨丹属直立或半蔓生常绿小灌木。头状花序顶生或腋生,由多数小花组成一个大的花序,花冠根据品种和开花时间的不同,有黄、红、粉红、橙等色,有时还夹杂着蓝色,每个花序都五颜六色,故称五色梅。在适宜条件下五色梅全年都可开花。
五色梅形态特征
五色梅为直立或半蔓性灌木,高1m左右, 茎枝无刺或有下弯钩刺。全株被短毛,有一强烈气味,故广州又称为"臭花簕"。多分枝,小枝方形。叶对生,叶卵形至卵状椭圆形,叶面多绉,长3~9厘米,宽1.5~5厘米,先端渐尖,边缘有锯齿,两面都有糙毛。头状花序腋生,花序梗长于叶柄1~3倍;苞片披针形,有短柔毛,花萼管状,顶端有极短的齿;花初开时常为黄或粉红,继而变成橘黄或橘红,最后呈红色,先后开放,黄红相间,犹如绿叶扶彩球,故亦称"五色梅"。花期5~10月。果实圆球形,成熟时紫黑色。
五色梅别名
五色梅的别名甚多,如《福建药物志》、《甘肃中草药资源志》中的马樱(樱)丹,《本草纲目拾遗》、《赤水玄珠》中的臭牡丹等,仍有许多老中医在用臭牡丹这个名字。其它别名还有五色花(《广西民间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、臭花檗(《兴宁草药》)、臭花(《南方百草良方》)、如意花(《职工疾病预防手册》)、臭草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、猪屎花(潮州)、臭金凤、昏花(《岭南采药录》)、五雷箭、穿墙风(《广西中草药》)、天兰草(《湖南药物志》)、毛神花(《闽南民间草药》)等。五色梅不但作为中药在使用,在民族医学中也使用广泛,如苗、壮、彝族,而且在苗族中还有锐酒抓、莴杭嘎的别名。
五色梅生长环境
喜光,喜温暖湿润气候。适应性强,耐干旱瘠薄,但不耐寒,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中生长较好。花期6~10月。性喜温暖、湿润、向阳之地。耐干旱、稍耐阴,不耐寒。在南方基本是露地栽培,北方可作盆栽摆设观赏。对土质要求不严,以肥沃、疏松的沙质土壤生长最好。
该种为热带植物,喜高温高湿,也耐干热,抗寒力差,保持气温10℃以上,叶片不脱落。忌冰雪,对土壤适应能力较强,耐旱耐水湿,对肥力要求不严。
五色梅分布范围
产美洲热带,中国广东、海南、福建、台湾、广西等省区有栽培,且已逸为野生。
五色梅病虫防治
灰霉病
【症状】:病菌先从花瓣的尖端侵入,发病后,病都呈水渍状,发软,褪色,失去光泽,最后花瓣变褐腐烂,花朵脱落。在潮湿的条件下,病部表面产生灰色的霉层。
【传染途径】:病菌以菌核或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。翌春产生拖子,借风雨传播,侵染危害、低温高湿,通风不良,利于病害的发展。此病在温室发生较多。
【防治方法】:
注意通风,降低湿度,可减轻病害的发生。
及时摘除搞花,集中烧毁或深埋于土中,以减少病源。
病害发生初期,可喷卫:1:200波尔多液,或50%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,或50%朴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,每两周1次,喷药次数因发病情况而定。
叶枯线虫
【症状】:叶片受线虫侵入后,叶色变淡,并有淡褐色斑点,以后逐渐加深到几乎黑色。随着病斑扩大,因受主、侧脉限制而成为角状斑。严重时整个叶片枯死、卷编,并沿茎杆下垂。大部分线虫在轻微变色区,已变成深褐色或黑色的叶片上只有少量线虫。
【传染途径】:叶枯线虫在报部及周围土壤,病株残体和野生寄主上越冬。就是在极小的残叶上,也可在土壤中存活6~7个月。叶枯线虫全部发育过程都在受侵组织内完成,条件适宜时(22~25℃,湿度足够),从卵发育到雌成虫产卵仅14天。一般通过水滴、灌溉水和病健叶接触传染,远距离靠人为传带病叶、花、茎、扦插条以及土壤等。从叶上气孔侵入。
【防治方法】:
加强检疫不让叶线虫及其繁殖材料传入无病区。
园艺防治盆栽用土要禁用病土和草多的土;改进浇水方法,最好不要淋浇,并尽可能保持叶面干燥,盆花安放要有适当空隙,不使叶子相互接触。
药剂防治可用15%涕灭威颗粒剂,每平方米盆土5~6克,或直径为25厘米左右的盆用药2~3克深入土中。或使用3%的呋喃丹,每盆3~5克深入土中。也可在危害期用50%杀螟松乳剂、50%永线酯和50%西维因可湿性粉1000倍液叶面喷洒。
五色梅毒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