椰子(学名:Cocos nucifera L.)是棕榈科、椰子属植物。植株高大,乔木状,高15-30米,茎粗壮,有环状叶痕,基部增粗,常有簇生小根。叶羽状全裂,长3-4米。花序腋生,长1.5-2米,多分枝;萼片阔圆形,宽约2.5厘米,花瓣与萼片相似,但较小。果卵球状或近球形,顶端微具三棱,长约15-25厘米,外果皮薄,中果皮厚纤维质,内果皮木质坚硬。花果期主要在秋季。
椰子分布于印度尼西亚至太平洋群岛、亚洲、东南部地区;主要分布在23°S-23°N,大部分在非洲、拉丁美洲、亚洲及赤道滨海地区。椰子主产区为斯里兰卡、马来西亚、印度、菲律宾等。中国的海南省、台湾、云南南部、广东南部诸岛、雷州半岛等热带地区有少量种植,其中海南省栽培总面积占中国的99%。 椰子属热带作物,适宜生长在高温多雨的低海拔湿热地区,最适温度为26-27℃,年平均温度在24-25℃以上,温差小,全年无霜,阳光充足,年降雨量在1500-2000毫米以上,且分布均匀。
椰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,全株各部分都有用途。未熟胚乳(“果肉”)可作为热带水果食用;椰子水是一种可口的清凉饮料;成熟的椰肉含脂肪达70%,可榨油,还可加工各种糖果、糕点;椰壳可制成各种器皿和工艺品,也可制活性炭;椰纤维可制毛刷、地毯、缆绳等;树干可作建筑材料;叶子可盖屋顶或编织;根可入药;椰子水除饮用外,因含有生长物质,是组织培养的良好促进剂。此外,椰子树形优美,是热带地区绿化美化环境的优良树种。
椰子形态特征
植株高大,乔木状,高15-30米,茎粗壮,有环状叶痕,基部增粗,常有簇生小根。叶羽状全裂,长3-4米;裂片多数,外向折叠,革质,线状披针形,长65-100厘米或更长,宽3-4厘米,顶端渐尖;叶柄粗壮,长达1米以上。
花序腋生,长1.5-2米,多分枝;佛焰苞纺锤形,厚木质,最下部的长60-100厘米或更长,老时脱落;雄花萼片3片,鳞片状,长3-4毫米,花瓣3枚,卵状长圆形,长1-1.5厘米,雄蕊6枚,花丝长1毫米,花药长3毫米;雌花基部有小苞片数枚;萼片阔圆形,宽约2.5厘米,花瓣与萼片相似,但较小。
果卵球状或近球形,顶端微具三棱,长约15-25厘米,外果皮薄,中果皮厚纤维质,内果皮木质坚硬,基部有3孔,其中的1孔与胚相对,萌发时即由此孔穿出,其余2孔坚实,果腔含有胚乳(即“果肉”或种仁),胚和汁液(椰子水)。花果期主要在秋季。
椰子主要品种
椰子树为单子叶植物,通常可分为异花授粉的高种椰子和自花授粉的矮种椰子两类。
异花授粉的高种椰子:树干高达15-25米,在良好条件下6-8年开始结果,寿命长达80年以上,是中国的主要栽培品种。依据果实大小和形状,又可分为大圆果、中圆果和摘蒂仔,以摘蒂仔最优。在以上3种果型中,又根据果色分为青椰子和红椰子等,其中以青椰子常见。
自花授粉的矮种椰子:树干高约5-12米,3-5年开始结果,寿命30-40年,中国栽培较少。依据果实的色泽,又可分为绿果矮椰(Pumila)、象牙矮椰(Eburnea)和红果矮椰(Regia),矮椰子具有结果期早,结实多,早熟矮生等优点。
生长环境
椰子属热带作物,适宜生长在高温多雨的低海拔湿热地区,最适温度为26-27℃,年平均温度在24-25℃以上,温差小,全年无霜,阳光充足,年降雨量在1500-2000毫米以上,且分布均匀。
分布范围
椰子分布于印度尼西亚至太平洋群岛、亚洲、东南部地区;主要分布在23°S-23°N,大部分在非洲、拉丁美洲、亚洲及赤道滨海地区。椰子主产区为斯里兰卡、马来西亚、印度、菲律宾等。中国的海南省、台湾、云南南部、广东南部诸岛、雷州半岛等热带地区有少量种植,其中海南省栽培总面积占中国的99%。
椰子繁殖方法
选种
在生产上通过选择母树,采收优良种子来提高椰子的产量及品质。
选母树:选择单株产量高,树冠球形或半球形,具有28-30片叶以上,6-8个果穗的椰子树为采种母树。
选果种:在椰子成熟季节,选择充分成熟、大小适中、近圆形的果实,即“密、重、熟”选种法。“密”即植株较矮,叶片、果数多、分布均匀,“重”即果的比重大,皮薄肉厚,发芽率高易育成壮苗,“熟”即成熟的果实,摇动有清淅的“响水”声音。种果采下后,贮存在通气、荫蔽和干燥的地方,1个月后再进行催芽。
育苗
椰子树的种子发芽速度不一致,直播育苗容易造成椰园苗木大小不均以及缺株,因此椰子育苗最好采用催芽育苗。催芽育苗比直播育苗省工省地,成苗率高、浪费种子少,易选苗。
催芽:选择在半荫蔽、通风、排水良好的地方催芽,场地要清除杂草树根,深耕15-20厘米。然后开挖催芽沟,催芽沟的宽度稍大于果种横径,挖好催芽沟后,将果种孔(果蒂)向上,或45度斜列于沟底,盖湿沙至果实的1/2-1/3处,保持沙土湿润,经60-80天便可发芽。
育苗:苗圃地应选近水源、排水好的沙质土或壤土,深翻25-30厘米,畦宽可种3-4行,行间距离40-45厘米,种植沟深约20厘米,宽度稍大于果种的横径。施入腐熟有机肥与土壤混匀,并铺沙防白蚁。按种间距30-40厘米将催芽处理过的果种斜排沟中,保持幼苗垂直,芽朝同一方向,覆土盖过果种一半,注意要小心操作,不可用力振动果种,幼苗长出后,应适当加覆盖物,并浇足水,苗圃地要加强管理,及时除草、松土,旱季时要经常浇水,但苗圃地不能积水,雨季时要注意排水,春夏季以氮肥为主,可施一些稀粪水,秋季时应施一些钾肥,增强苗木的适应能力,1年后,当苗木生长到约1米时便可出圃栽植。
椰子栽培技术
栽植
一般在雨季栽植,按株行距6米×9米或7米×8米,每公顷种植165-180株。种植穴为60厘米×70厘米×80厘米,穴内施入有机肥20-40千克,也可在穴内燃烧树叶,烧焦穴边,并填沙防蚂蚁,起苗时应带果种,多带土、少伤根,并做到随挖随栽,椰子苗的栽植深度以苗的基部生根部分能全部埋入土中为宜,做到“深种浅培土”,忌泥土撒入叶腑内,适当深植的椰子树,长势比浅植的好,产量比浅植的高,抗风力也比浅植的强。
管理
护苗、补苗:栽后要加强管理,植后初期要适当遮荫,并要灌水保湿,缺株要及时补植。
耕作、培土和间种:1年耕作2次,即在11-12月结合施肥耕作1次,在8-9月再中耕1次,随着植株长大,树干茎部长出大量的气生根,进行培土,加固树体。椰园可间作短期作物,如花生、豆类等,起到活覆盖和提高园内湿度的作用,利于幼树生长。
施肥:椰子树需施全肥,以钾肥最多,其次为氮、磷和氯肥,但必须注意平衡施肥。椰树缺钾时,茎干细,叶短小,树冠中部叶片首先萎蔫,上部叶片向下簇伸,低部叶片干枯、下垂悬挂于树干;缺氮时,幼叶失绿、少光泽,老叶出现不同程度的黄化,结果量减少,椰肉干产量降低;缺磷会引起根系发展不良和果腐;缺氯会影响椰果大小、椰肉干产量以及氮的吸收和植株对水分的利用。因此,施肥时要以有机肥为主,化肥为辅,并施一些食盐。每年可在4-5月及11-12月施肥,在距离树基部1.5-2米处开施肥沟,效果较好。若用撒施法,应全面除草松土后再施肥。
椰子病虫防治
病害
椰子泻血病是椰子产区常见的病害。
病症:茎干出现裂缝,渗出暗褐色粘液,干后呈黑色,裂缝组织腐烂。
防治方法:凿除病部组织,涂上10%波尔多液或煤焦油。
虫害
红棕象䖬(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)幼虫钻柱树干,可使椰子树枯死。防治时在伤口处用柏油或泥浆涂封,严重时砍伐烧毁,以免传播。
椰园蚧(Aspraiotus destructor signoret)成虫和若虫在叶背及果面上吸汗。防治时喷亚铵硫磷、马拉松、二溴磷等农药,另外可保护天敌进行防治。
椰子犀䖬,主要以二疣犀䖬(Orgctes rhinoceros)危害,叶展开后呈扇状,或波状缺刻,咬食生长点,使植株枯死,防治为每年3月以前清除椰园内外的有机物,堆肥、粪堆等犀卿繁殖场所,用牛粪或腐烂的椰树干引诱成虫产卵集中捕杀,还可利用天敌如土蜂、绿僵菌(Metarrhizium anisopliae)等防治犀岬幼虫。
椰子主要价值
椰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,全株各部分都有用途。未熟胚乳(“果肉”)可作为热带水果食用;椰子水是一种可口的清凉饮料;成熟的椰肉含脂肪达70%,可榨油,还可加工各种糖果、糕点;椰壳可制成各种器皿和工艺品,也可制活性炭;椰纤维可制毛刷、地毯、缆绳等;树干可作建筑材料;叶子可盖屋顶或编织;根可入药;椰子水除饮用外,因含有生长物质,是组织培养的良好促进剂。此外,椰子树形优美,是热带地区绿化美化环境的优良树种。
脂肪酸:椰子油是椰子树最重要的经济产品。其固体胚乳(椰肉)中含有大量的脂肪酸,但其脂肪酸组分与草本油料作物恰好相反,草本油料作物以长链的不饱和脂肪酸为主,而椰子油则以中低碳链的饱和脂肪酸为主。椰子油中月桂酸占总脂肪酸的40%以上。月桂酸作为一种中链的饱和脂肪酸,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,并且具有杀菌和预防艾滋病的作用。Naka等研究指出,月桂酸单甘油酯表现出显著艾滋病病毒抑制作用,其他所用杀菌剂对艾滋病病毒的预防没有任何效果。椰果固体胚乳在1-5个月时期尚未完全形成;6-12个月椰肉质量逐渐上升,脂肪含量也随着椰果的成熟逐渐增加,12个月龄时达到高峰,粗脂肪含量可达60-65%。研究表明,果实的成熟胚乳脂肪酸含量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,椰果胚乳从7-11个月,月桂酸(C12:0)含量从7.7%增加到49.6%,而棕榈酸(C16:0)含量从24%下降到8%,油酸(C18:2)含量从29%下降到5%,亚麻酸(C18:3)含量从24%下降到3%。过去的研究发现椰果胚中的脂肪酸主要是亚油酸(39%)、棕榈酸(33%)和油酸(28%);而叶片中主要是亚麻酸(49%)、棕榈酸(24%)和亚油酸(20%)。3个组织中的含油量也不同,其中叶片中仅有0.7%,成熟胚中的含油量为2%,而成熟胚乳中的含油量为40%。
蛋白质:椰子蛋白属于植物蛋白中的油料种子蛋白。成熟椰肉中的蛋白质含量为4-8%,脱脂椰肉中的蛋白质含量可达8-12%,它们均属于椰子贮藏蛋白,是椰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积累下来的,可为椰子发芽提供氮源和能量。郑亚军研究表明磷酸盐缓冲液对椰子贮藏蛋白有较好的提取作用,椰子贮藏蛋白中有11-18个亚基,相对分子质量在12000-115000,此外还发现,不同品种、不同成熟度椰子所含的蛋白质的差异较大。根据溶解特性可将椰子蛋白质分为清蛋白、球蛋白、醇溶性蛋白、酸溶性谷蛋白、碱溶性谷蛋白等。椰子蛋白质中清蛋白占30%、球蛋白占比例最大,为61.9%,醇溶性蛋白占1.1%,碱溶性谷蛋白和酸溶性谷蛋白共占4.7%。
其他:椰汁及椰肉还含有维生素B1、维生素E、维生素C、钾、钙、镁等成分。另外还有多种微量元素。
椰子植物文化
文献记载
西汉司马相如作《上林赋》时(公元前138年)写到“……留落胥余(一作“胥邪”),仁频并闾……”。“胥余”系“椰子”,“仁频”为“槟榔”,“并闾”指“棕榈”。《上林赋》是中国最早提及椰子的文献史料。”
据史料记载,诸葛亮出征云南时,命令将士砍伐椰子树,称“不令小邦有些异物,多食动气也”。果如此,说明诸葛亮对椰子有误解。但可从一个侧面说明云南在三国时期就有椰子栽培。”
晋代嵇含(公元304年)的《南方草木状》对椰子作了准确描述,苏东坡谪居海南儋耳(今儋州市),称椰子水为“美酒生林不待仪”,并赋诗称赞用椰子壳雕成的“椰子冠”。海南名人丘浚在《南溟奇甸赋》中称椰子“一物而十用其宜”。”
明代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述:椰子肉“甘,平;无毒”。“食之不饥,令人颜面悦泽”。椰子水“甘,温;无毒”。椰壳“能治梅毒筋骨痛。”
民间传说
关于椰子的来历,在中国民间有个传说:相传林邑王与越王有怨,使刺客乘其醉,取其首,悬于树,化为椰子,其核犹有两眼,故俗谓之越王头。